一水库、一泵站、一主管、八支管,汇成陆良县恨虎坝中型灌区澎湃血脉,在爨乡大地织就一张细密的“灌溉网”。
2014年以来,在陆良县恨虎坝中型灌区和中坝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被列为全国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区后,陆良县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要求,因地制宜建立了农田水利改革初始水权分配、水价形成、社会资本参与、合作社参与、节水激励、国有工程管护、田间工程管护“七项机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陆良模式”。
在陆良县小百户镇炒铁村,成片的马铃薯地一路铺开,一根根笔直竖立的灌溉水管在盛放的土豆花间尤为显眼。随着开关按下,喷头立即转动喷洒,蒙蒙水雾便洒向鲜花。
“以前田里面没有支渠、斗渠这些田间配套设施,大家都是拉水浇灌,水库里面的水没办法用到。”村民李建海说,在实行农田水利改革前,用水管理粗放、管护责权不明确、灌溉水利用系数低等问题突出。
为打通农田水利管理“最后一公里”,陆良县紧紧牵住水价这个“牛鼻子”,从引好水、管好水、用好水入手,建立国有工程管护机制管理提水泵站、供水主干管等,牢牢把好源头,引进社会资本与合作社负责项目区田间供水设施配套建设和管护。在农户用水时,水权都已明确,水价也合理调整至每立方米0.79元,还建立超定额累进加价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农户节水意识明显提升。在享受到用水便利后,农户都愿意按时缴纳水费,使各类设施建设和管护得以长期延续,真正实现了以水养水、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管护节水。
“‘七项机制’落地后,农业生产用水观念正加快转变,用水户节水意识明显增强,初步实现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工程良性运行、供水有效保障、产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等改革的预期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重建轻管导致工程不能长期发挥效益的老大难问题。”陆良县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春种时,面对多年少见干旱,恨虎坝中型灌区内的农作物能如期种植、灌溉,是陆良农田水利改革成效显著的最好例证。
如今的陆良,人背马驮运水浇田的景象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田间地头管网密布、秋收时节满载而归的喜悦。陆良农田水利改革在保证农户用水方便的同时,还蹚出了一条以水利改革为先导、以土地流转为依托、以产业聚群为支撑、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以水兴业”的陆良经验逐步形成。
据了解,实行农田水利改革后,项目区土地流转费从每亩600元增加到1800元,亩均收入从3840元增加到7880元,亩均节约灌溉成本300元以上。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业规模种植面积扩大,陆航蔬菜、沃坤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落户陆良,蔬菜、马铃薯、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正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陆良现代特色农业迈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