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黑龙江省中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访问量:35263877

    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与建议

       2023-10-26 中国金融新闻网1750
    导读

    实现农业现代化对粮食稳产保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农业现代化发展又取决于农村金融支持的力度。本文结合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实际情况,对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情况 

    实现农业现代化对粮食稳产保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农业现代化发展又取决于农村金融支持的力度。本文结合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实际情况,对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金融机构一直将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作为一项中心工作任务,不断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政策保障不断完善。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各类方针政策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例如,东北地区部分省份央行分支机构联合多部门制定出台《金融支持黑土地保护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千万亿粮食”工程的若干举措》《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开办“再贷款+黑土地研究院+保险公司+粮食收购企业”等特色信贷支持模式。各地粮食重点领域、农田建设等贷款余额均有较大幅度上涨,政策引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效果进一步显现。

      涉农贷款增速持续增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发放额度逐步增加,通过调整放款计划、扩大宣传影响、优化放款结构等措施,不断增加涉农贷款投放量,积极响应各项信贷政策,推出诸多惠及农户的贷款产品,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49.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比同期增加3.1个百分点,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7.83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在贷款余额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

      农业保险蓬勃发展。近年来,农业保险呈现高速发展态势,保险公司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自身意识提高的双向加持下,发展重心不断向农业保险倾斜,农业保险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投入精力和资金持续加大,有资质开展农业保险险种的财产保险公司数量逐年递增。截至2022年12月末,中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219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约25%,继续保持高增速,在农业保险行业规模不断发展的同时,农户保险意识、防风险意识也有明显增强。

      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农业种植业普遍还处于靠天吃饭状态,发生大面积灾害风险高,限制了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深度和广度。

      金融机构融资体系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信贷支持力度不足。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贷款门槛设置较高,金融服务体系精准化程度较低的问题,普通农户及小微农村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始终得不到妥善解决。虽然支持农业的信贷规模逐步扩大,但资金在实际供需层仍然存在缺口,相比于传统行业和规模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依旧存在。

      差异化政策仍需加强,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完善。一是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主要依靠相关部门指令进行配置与调控,金融机构被动执行各种硬性指标及相关政策,完成了增量和增速上的指标要求,但对资金流向、资金运用效率缺乏跟踪监督,时常造成“重复投放”或“零投放”的现象,致使信贷资金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效率较低。二是支持农业的部分政策缺乏地区针对性,没有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分情况进行差别化政策指引,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协调发展、差异化特色化定位等方面尚需加强。对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监管规定及要求的战略执行和后续评估机制考核指标不够具体,有关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优化完善还有提升空间。

      农业产业化经营意识淡薄,数字金融发展亟待提升。一是农民组织化、一体化程度低,生产经营产业化、市场化信息不对称,农业产业上下游各主体间关系不稳定,农产品流通时间被动拉长,致使生产经营效率降低。二是缺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地大型龙头企业数量较少,无法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农村数字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受教育水平和接受新生事物能力限制,农民在智能终端交易总量较低,而农村金融机构在乡镇的网点有限,相较于城市,农村市场主体的金融支付体系建设不足,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较大,数字金融、科技金融赋能产业经营作用有限,桎梏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健全,金融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农户信用信息获取难度大,信息不对称是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最大问题,金融机构出于安全审慎经营原则,不得不提高贷款准入门槛,无形中加剧了农户贷款难问题。尽管地方政府建立了政府性担保机构,但其风评模型复杂,甚至直接由银行进行资质审核,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农业的融资难题。

      农业保险品种较少,保障水平仍需提高。当前,开办农险业务的财产保险公司多以传统型农业保险为主,品种及覆盖范围有限,无法满足当下农民对保险品种的多样化需求,致使农民参保意愿不强,投保率低。加之,农业保险产品体系过于单一,不能与现代农业多因素、多层级的风险相匹配,缺少对农机具、厂房、生产资料的保险,承保范围未完全体系化、系统化。大部分农业保险赔付额度较低,给付金额与实际损失金额时常出现倒挂,保险保障不能完全覆盖所遇风险。

      政策建议

      加大农业农村信贷支持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效率。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支持,制定长期的信贷支持规划,确保涉农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持续增长。金融机构应增强服务乡村意识,优化金融网点布局,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拓宽抵质押物范围,简化农业贷款审批流程。加快普及小农户普惠信用贷款,加快推进与完善“整村授信”,提升资金在农村范围内周转速度,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

      地方政府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政策激励和考核评估。地方政府持续强化财政政策作用,对农民农户在税收政策、补偿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实行贷款税收减免方针,对涉农企业融资购置或融资租赁大型农业生产设备应按一定比例进行财政补贴。制定切实可行的是政策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第一责任人”职能。在货币政策方面,人民银行各分行可以运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县域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间接扩大对农村金融领域的货币供应量。政府有关部门需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定期对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举措和成效进行考核评估,加强考核结果运用,确保金融机构能够灵活调整信贷资金投放规模和结构,以支持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推进农村数字金融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可以通过政府制定政策让农村合作主体之间形成受益一体、运行稳健高效的合作机制,让各参与主体之间拧成一股绳。产业化经营应以“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农民市场化程度,将产业发展的利益让利给农户,充分调动农户参与产业化生产的积极性,只有龙头企业和其他参与主体也能获得稳定的利润,产业化经营才能稳步向前,经久不衰。同时,进一步推进农村数字金融发展,不仅在线下增加农村金融网点,在线上也要搭建农业服务平台,依托数字技术优化完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体系,加强对农户手机银行的操作指导,培养农村居民的数字支付习惯,有效推进农村数字金融发展。

      强化乡村信用体系建设,注重结果应用。农村信用信息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发力。一方面要持续巩固完善人民银行牵头、各家金融机构参与、政府部门支持推进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形成上下联动、多层合作、各方支持的乡村信用体系建设合力。政府平台应聚焦于金融政策的精准实施,提高政府担保基金、风险补偿、贴息等政策措施的效率,利用政府信用信息平台,识别金融政策目标客户,精准实施金融政策。另一方面要鼓励市场力量参与信用平台建设,金融科技公司在确保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政府政务数据和市场数据等多方面数据,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扩大金融覆盖面。通过搭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数据、信用及金融服务,强化涉农主体信用评价作用。

      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扩大保险保障范围。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注重产品差异化、多样化,兼顾个体散户和大规模农户的发展需求,不能忽视小农户的需求,开发保费更低、真正适合农户的农业保险产品,使农业保险满足当地农业发展需求。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高保障需求,从单一性保险向综合性保险转变,提升参保人抗风险能力。用活中央财政对地方特色农产品的补贴政策,形成政策合力,注重扶持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xspw188.com/news/show.php?itemid=335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934146065@qq.com。
     
    品牌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