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大部分非洲国家的支柱产业,中非农业合作共绘非洲减贫发展新蓝图。随着中非合作进入“提质升级”新阶段,中非项目合作更加侧重兼具经济、社会、民生效益的“小而美”项目,切实增进了非洲民众的福祉,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转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持续为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力。系列报道《新时代中非合作求“质”向“新”》今天(9月3日)播出第四集《拓展新增长点 中非农业合作提质升级》。
中国始终将支持非洲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为对非合作的优先重点领域,通过援建农业基础设施,派遣农业专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农用物资以及援外培训、三方合作等方式,中国持续助力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孙红表示,中非经贸合作已经进入了提质升级求质向新的新阶段。中国通过跟非洲的农业合作,帮助非洲国家推广一些适应他们自身条件的农业技术,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农业产量,助力他们尽快实现粮食安全。“小而美”是未来合作的重点领域。
中国农作物品种和农科技术跨越山海,打造出一批“叫得响效果好”的“小而美”项目,包括杂交水稻、菌草技术等援助品牌在非洲大陆生根发芽。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在20多个非洲国家“扎根”,推动多国水稻产量从每公顷平均2吨提升到7.5吨。在卢旺达,中国援助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通过菌草技术培训,扶持了50多家相关企业,整个产业链带动3万多人就业增收,中国的菌草技术带动数十万人增收。
中非共和国农户乌古拉卡赫尔韦表示,在中国的帮助下,给他们带来了菌草。多亏了菌草,他们的生活正在发生变化。
创新发挥24个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作用,大批中国专家常驻非洲传授技术,切实助力非洲国家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带动非洲当地农作物平均增产30%至60%。深入布隆迪田间地头近10年的中国农业专家杨华德表示,中方专家设立的水稻减贫示范村让“人人有所食、人人有储蓄”愿景成为现实。
中国援助布隆迪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介绍,首先是从中国引进了中国的杂交水稻品种,使产量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看到当地丰收是专家们最开心的时候。目前已经培训了大量的农民,就是要留下一批当地的技术专家。
科技创新是引领中非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中非合作聚焦农业产业链发展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转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水泵之乡”浙江台州自主研发的光伏水泵,成为非洲干旱地区不可或缺的农业工具,为非洲国家的农业发展和绿色转型增添助力。
未来,中方还将建设中国—非洲热带农业海外科技中心,在非洲地区示范推广木薯新品种新技术50万公顷以上,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在非洲国家启动“一国一品:特色农产品绿色发展全球行动”等。